请教师父-五遍行

吴作辉 2020-03-18 09:02:04

正 文

五遍行

* 为何称为遍?

* 五遍行与八识之间的关系?

* 五遍行之中,贪嗔痴在哪个心所里生起?

唯识学将作意、触、受、想、思等五种心理作用称为五遍行心所,也就是五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心理活动 。

唯识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即触(梵spars/a )、作意(梵manasi -ka^ra )、受(梵vedana^ )、想(梵sam!jn~a^ )、思(梵cetana^ )等五者。此五心所皆具四种一切之义,即:

(一)一切性,遍于善、恶、无记等三性之心而起,故谓一切性。

(二)一切地,遍于三界九地或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等三地而起,故谓一切地。

(三)一切时,又分为三义:(1)于一切有心之中皆具有此义,此系就’自他’相待之情形而言,即‘他’之一切心若起,则‘自’心必与之相应而起;而一切之有心莫不具有此自他相待之性质。(2)自无始以来皆不间断。(3)缘一切境时皆起。

(四)一切俱,此五遍行相互俱生,故谓一切俱。此五心所之外,无一具有如是四一切者,故唯立此五者而称为遍行。

于萨婆多部,除上记五心所之外,别加欲、慧、念、胜解、三摩地等五别境,而立十心所之说,是为大地法。

成唯识论卷三、卷五、瑜伽师地论卷三、大乘五蕴论、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大乘百法明门论〕

 

问:1、为何称为遍?查到的资料说是“指周遍于一切心王、心所而相应之五种心所,具四种一切之义:一切时、一切地、一切性、一切俱”。理解不了。2、五遍行与八识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个识中都有五遍行吗?3、我们对外的认知过程,即在五遍行中,哪个心所产生的贪痴嗔?想还是思?

师父2:

五遍行,这个遍就是周遍的意思。一切时指的是时间:过去现在将来它都活动的。一切地就是三界九地:无色界色界欲界,在任何一个地方的生命(有情)五遍行心所都是活动的。还有一切性质是说,我们这个心有善恶无记在这三种性。在这三种心里边这个五遍行心所都是有的。

一切俱就跟你第二个问题里边儿说的意思,问的其实是一个问题,就是说八个识都有五遍行心所的。这叫做一切俱,相应聚齐。

一切时一切地一切性一切俱,就是在这四种情况下,都不会缺这个五遍行心所。

五遍行跟八识的关系:八识是心王,五遍行是心所。心王要活动就必然是带着这个五个心所一起活动。任何一个识,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都是有这个五遍行心所跟他们一起活动的。

产生贪嗔痴的心所就是这个思。思就是一个造作业的心,他有决定思审虑思,善和不善的心都是由这个思心所给带起来的。

我执就是我们普通人(佛法里边讲的凡夫)的不正确的思维所产生的。就是我们心里边的那种不正确的认识,对实相不加以了解,总是认为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的存在。有了我以后就把我跟别人划分了界限,划分了界限以后,顺我意的我就喜欢,不顺我意的就开始排斥。然后因为喜欢与排斥就带起来一些贪心嗔心。有贪嗔痴造作的业,以后就结果,然后就在这个轮回里边儿转。

我执的产生通常说就是因为无明。无明就是愚痴,我们不知道真相是什么,或者从相反的角度说就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我们的智慧对事实给认识错了。事实是没有我的,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个我。因为认识错了,其后来的身口意的行为,就全都偏掉了。首先认识上偏掉了,就是像我们说的方向上偏掉了。在这个方向上偏掉了以后,在其后的所做的所引发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也就都跟着染污跟着偏掉了。

所以说佛法修证的一个要点就在于清理我们的那个认识。有时候我们把这个认识叫做见地。有点像我们说的人生观世界观之类。我们把这个改变了,随后的那些贪嗔痴都不成问题了,他们都随着逐渐的融化掉了。如果我们仅仅从贪嗔痴这些情绪上下手,那么虽然有时候会取得一点点效果,贪嗔痴他落下去了。但是那个根儿没有拔掉,我们这个错误的认识如果没有拔掉的话,贪嗔痴还会重新起来。

所以佛法一般的修正是有两条路线:一条路线,就是对着情绪的。对情绪的这些虽然说不是最根本的,但也是需要对治的。另一条路线就是对治那个认识的。就是百法里头有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这个是类似于情绪之类的,就是心理方面的。后面还有个不正见,不正见里边又有五个:我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这些就是认识方面的。佛法里面虽然两个都对治,但是在这两个对比的时候我见是更主要的一个根。

对治贪和嗔这一类烦恼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修禅定可以对治,用智慧也可以对治。但是对治我执和我见(认识上的烦恼)只能通过智慧来对治,通过修禅定是服不了我执和我见的。

 

问:如果具有正见,那在认识上与佛陀见到的一样咯?具正见之后,也就是慢慢修正以前的老习惯了?就这么简单?

 

是这个意思,一旦有了正见以后就是慢慢修正以前的习气和习惯了,但是有了正见是不是跟佛陀见到的一样,可以这么说。但是,两者不一定完全等同,就是说这种正见有可能(应该是有的时候),它只是佛陀所见到的一部分,我们说他们是一样的。相比我刚才说的那种正见,佛陀所见的应该更加宽广一些。

 

问:学习佛法的途径就是闻思,还有其它途径来协助的吗?

 

闻思是一条路,其他的持戒,念佛,持咒,坐禅都可以协助闻思。当然了,闻思也可以协助前面这些,他们是互相增上,互相支撑的关系。

 

问:世界观的改变,也是落在思心所上咯?

 

世界观的改变,落在慧心所上。

 

问:假如没有思心所,那我们的感受会不会就是如实的?

 

不一定,也可能是不如实的。

 

问:没有思,就是没添加我们的习性思维,还存在哪里不如实的?

 

没有添加我们的习惯性思维。这是思没有了,慧也停止了。而慧停下来了是认识不到真相的。虽然习惯性思维没有了,但是我们还要有一个主动的去认识实相的那个慧升起来,才能够认识都实相了。

 

问:那是不是跟一面镜子一样?没分别

 

无分别而有智,可以见到实相。单纯的无分别是见不到实相。

 

问:前五识有触受想可以理解,但作意和思不是应该是第六识的吗?前五识怎么也有作意和思?

第六意识对的是不是前五识想心所形成的那个相?

 

前五识的心所也有作意和思,确实是有点不好理解。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前五识也有它相应的心所,比如说贪心嗔心,前五识也是有这个心所的。前五识的这些心所要起来,是要靠这个思心所把他们给带起来了。但是我们要直接体会前五识的那个思心所可能不太容易。

第六识最开始活动的第一刹那所对的相,是前五识所取的那个相。但是一刹那过去以后他就已经不是前五识所取的那个相了,就变掉了,是第六识自己所取的相了。在最初一刹那个前五识跟六识取得是同一个相,一刹那过去以后第六意识就开始自己活动,开始自己取相了。

发表时间:2020-03-18 09:02:04 访问数:1849 评论数:0

评 论

无评论